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非遗传承| > 文章 当前位置: |非遗传承| > 文章

大运河文化带非遗数字化实践:从技艺传承到活态新生的千年运河答卷

时间:2025-08-11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朱玉 陈腾群 陈智颖 - 小 + 大

团队于7月5日—7月20日对苏绣小镇、扬州东关街与浙东文化园三地进行了调研。当京杭大运河的晨雾漫过苏州镇湖的绣品街、扬州东关街的青石板路与绍兴浙东运河的古纤道,三条城市脉络中正在上演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数字化技术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为大运河沿线的非遗技艺注入新的生命力。从苏绣的飞针走线到扬州漆艺的螺钿流光,从浙东运河的漕运记忆到运河两岸的市井烟火,一场以科技为笔、文化为墨的传承革命,正在大运河文化带徐徐铺展。

图1 数韵江南研究实践团成员合影

一、技艺基因的数字解码:让运河非遗从"传世"到"可及"

在苏州虎丘区镇湖街道的苏绣小镇,中国刺绣艺术馆的高清电子屏上,明清绣品中"虚实乱针绣"的针法分解视频正循环播放。团队成员通过扫码观看的《苏绣针法图谱》数字版里,每一种丝线的缠绕角度、每一次针尖的起落轨迹,都被精确到毫米级记录——这不仅是对苏绣技艺的保存,更是大运河畔"精工细作"文化基因的数字化延续。作为大运河漕运史上的重要商品,苏绣曾通过运河商船远销南北,而今,数字化技术让这份精致突破了时空限制。绣品街380余家刺绣商铺的门前,抖音、小红书二维码构成的"数字门楣",延续着运河边"商贾云集"的传统。在"姚建萍刺绣艺术馆",专业相机对绣品肌理的微距拍摄,让大运河另一端的消费者能清晰看见"平针绣"中丝线的渐变层次。

扬州东关街的数字化实践,则更显运河城市的市井气息。冶春茶社电子屏里"翡翠烧卖捏褶技艺"的动画演示,复刻了运河码头"茶点随船售"的生活场景;天工漆艺坊的激光雕刻机在复刻"点螺"纹样时,其精准度堪比运河漕运的"水尺量船"。更令人称奇的是个园里AR技术——扫描石笋区二维码,盐商家庭祝寿场景中扬州玉雕的数字复原,让游客得以窥见运河繁华时代"百工献艺"的盛景。

浙东运河文化园的运河博物馆内,数字沙盘上的"漕运路线图"与苏绣小镇的电商物流网络形成奇妙呼应。通过VR技术重现的运河漕运场景中,越窑青瓷的运输轨迹与当代苏绣电商的长三角配送网络重叠,让人意识到:数字化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大运河"南货北运、北艺南传"文化交流传统的当代延续。

图2 浙东运河文化园石碑

二、产业生态的协同革新:让运河价值从“遗产”到“生活”

苏绣小镇的“电商孵化计划”则展现了产业协同的力量。产业服务中心不仅培训绣娘使用直播设备,还联合物流企业开发"绣品专属快递通道",电子订单生成后,最快48小时就能送达长三角客户手中。

浙东运河文化园的探索更具系统性。文化园将运河博物馆的学术研究、非遗工坊的技艺传承与商业运营团队的市场开拓相结合,开发出"运河非遗文创礼盒"——内含苏绣纹样丝巾、扬州剪纸书签、越窑青瓷茶杯等

在扬州东关街的座谈会上,老艺人的话引人深思:“以前总说‘慢工出细活’,现在发现,数字技术不是让我们快起来,而是让‘细活’能被更多人看见、拥有。”这句话道破了大运河文化带非遗数字化的核心:不是用科技取代传统,而是以创新延续运河文明的生命力——就像运河水既滋养了千年技艺,也必将托举它们驶向更远的未来。

图3 数韵江南研究实践团成员在苏绣小镇前合影

当运河的晨雾再次升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科技与传统的相遇,更是一条流淌千年的文化长河,正以数字为浪,奔向更广阔的未来。

苏州城市学院“数韵江南”研究实践团

图片:廖欣雨 唐梓硕

文字:朱玉 陈腾群 陈智颖


上一篇:数韵江南寻非遗:大运河畔的数字传承新探索

下一篇:数字光影点亮千年非遗:苏州城市学院数韵江南实践团探秘扬州东关街

推荐阅读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