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暑期实践| > 文章 当前位置: |暑期实践| > 文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子探索云中郡的振兴密码

时间:2025-08-12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河图新章青耕云播实践团 - 小 + 大

奔涌的黄河,滋养着古老的文明,也孕育着乡村新生的希望。2025年7月中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河图新章·青耕云播”实践团的学子们,带着服务乡村的青春热忱,走进内蒙古托克托县。在为期七天的深度调研中,他们用脚步丈量黄河岸线,用心解码这片土地上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亲身感受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战略引领,青春赋能母亲河实践团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为行动指南,深入托克托县,聚焦“生态筑基、产业融合、党建聚力”的振兴路径,将青春的智慧与汗水挥洒在母亲河畔。

(郝家窑村航拍图)

生态筑基,沙梁变身花果山昔日风沙弥漫的沿黄沙梁,在托克托县统筹推进的沿黄生态廊道建设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焕然新生。学子们联合自然资源部门,深入考察土壤修复技术应用与土地类型转化。他们实地见证了11公里沿黄生态廊道与1.3公里步道的建成奇迹——超过5.6万株桧柏、山杏、花冠等果木扎根沙丘,让曾经的荒芜之地蝶变为生机盎然的“花果山”。这不仅是生态修复的壮举,更是“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落地与生态产业化转型的鲜活样本,将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实践团成员在托克托县自然资源局调研)

产业融合,紫色经济带富乡亲在郝家窑村,党建引领的力量清晰可见。5000亩连片葡萄园与33家特色农家乐交织,形成了一条产值可观的“紫色经济带”,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跃升至3.5万元。当地特产“灯笼红辣椒”通过36道标准化工艺实现产业链升级,惠及周边17个村庄。实践团发挥新媒体专长,“青耕云播”助农行动打破地域藩篱,让塞北的优质农产品通过网络直通全国餐桌。

(实践团成员联合新农人开展助农直播)

文脉活化,文旅双星耀河廊托克托的历史底蕴在文旅融合中焕发新生。六百年的明代古城墙诉说着沧桑,“北方第一窖”的万斤陈酿凝聚着匠心。创新亮点纷呈:“耕稼陶渔·几园”巧妙融合鱼产业与康养旅游,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神泉景区凭借独特的“江南水乡”与“大漠风光”双景观,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基地,年接待量高达50万。一条由党建联建机制串联起的60公里黄河文旅走廊,不断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正将非遗瑰宝与深厚的黄河文化,转化为驱动振兴的宝贵资本。

(实践团成员参观明代古城墙)

(实践团成员在神泉景区调研)

党建聚力,协同共治天地宽郝家窑村的“党建+志愿服务”治理模式,以及当地文旅项目中“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合作社管理、农户参与”的多元协同机制,充分彰显了基层党组织在整合资源、激发活力中的核心作用。基于深入调研,实践团精心撰写了《乡村振兴建议书》,承诺未来将依托高校智库资源,深化产学研合作,为当地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实践团与郝家窑村村委会合影)

黄河作答,人水共生向未来托克托的实践画卷清晰地揭示:严守生态红线是根基,推动三产融合是引擎,激发文化活力是灵魂,强化党建引领是保障。这环环相扣的振兴密码,正是黄河流域县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逻辑。中国地质大学的青年学子们躬身黄河岸边,以青春视角和实践智慧,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振兴之路。他们的足迹与思考,如同奔流的黄河水,正为更广阔的乡村大地,注入青春的力量与不竭的希望,生动践行着“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时代号召,共同描绘着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未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河图新章青耕云播实践团)

上一篇:跨村联建绘新局 青年调研促振兴

下一篇:传承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西安邮电大学实践团队走进千阳县西秦刺绣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