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6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张亚君 - 小 + 大
7月12日至17日,西北民族大学赴民和县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田野考察实践团师生一行31人走进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开展了为期6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围绕当地各民族在居住、学习、工作、文化、经济等多领域的互动实况,通过跨学科协作与多维度调研,系统考察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各民族在历史与现实中的交往交流交融状况,解码“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民和密码。 图为实践团队于民和的大合影 实地耕耘,足迹遍及城乡一线 7月12日,团队召开调研前培训会,细化调研方案与分工,并围绕访谈技巧、民族礼仪、安全须知、田野伦理等内容开展专题培训,为实地调研夯实基础。此外,团队建立了“日间调研+晚间复盘”的工作机制,每日调研结束后均召开全员交流会,各模块小组依次汇报当日成果并分享收集到的多民族交往小故事,共同总结经验并部署次日行程。 图为团队指导老师马忠才教授主持调研前的培训会议 步履不停,捕捉交融鲜活瞬间 7月13日至17日,团队的足迹遍布民和县的乡镇村落、社区、医院、非遗工坊、老年活动中心、本土企业、图书馆与史志办等。 图为历史小组在图书馆和史志办收集资料 在川口镇的社区广场,队员们目睹汉族、回族、藏族居民围坐共话家常。在土族聚居的官亭镇,见识到非遗绣品上的民族纹样交融共生,成为“针线连民族”的生动注脚。听老乡们讲述汉族商贩向游客推荐回族小吃,各族群众群众跟着花儿旋律哼唱的场景。与跨民族通婚家庭围坐交谈,听他们分享如何调和饮食习惯、共庆双方民族节日,感受“一家两族亲,和睦传邻里”的温情。调研中,队员们在田间地头、集市摊位、社区街头与各族群众深入交流。从老人讲述的祖辈迁徙与通婚故事,到年轻人用短视频记录民族节庆的创新实践,每一个细节都被认真收录,构成多民族交融共生的鲜活档案。 图为实践团队于官亭镇访谈纳顿艺术非遗传承人 图为实践队员于市民中心偶遇访谈场景 实践铸魂,青春力量助力共同体建设 通过此次田野考察,实践团不仅收集了涵盖居住格局、语言使用、职场协作、文化互动等方面的丰富一手资料,更深刻理解了民和县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深厚情谊。 团队将系统梳理调研成果,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总结民和县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经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提供地方实践资源。 图为实践团队前往民和中医院访谈场景 此次“三下乡”活动是课堂理论与田野实践相结合的生动尝试。基于九大模块的系统考察,不仅加深了对当地多民族深厚历史与交融实践的理解,更亲身体验了在党的民族政策引领下,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情感等层面深度互嵌的生动局面。实践团用脚步丈量民情,用青春记录团结,增进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理解与思考,既在实践中深化了对民族工作的认知,也为推动多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高校智慧与青年力量。 (作者:张亚君) |
上一篇:三地核电行:南航学子感知能源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