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非遗传承| > 文章 当前位置: |非遗传承| > 文章

纸韵传世界:鄞州剪纸的跨文化对话与青年担当

时间:2025-08-17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李晓轩 王瀚曼 方吴琼 郑思萱 朱波曼 - 小 + 大

2025 年 7 月 3 日,宁波工程学院英语 241 班 “探艺寻脉” 社会实践队的五名队员 —— 李晓轩、王瀚曼、方吴琼、郑思萱、朱波曼,再次走进宁波市鄞州区非遗馆。这一次,他们带着更明确的目标:在剪纸传承人任毕君的指引下,深挖这项国家级非遗的跨文化传播密码,让指尖的红韵跨越山海。

从差异到共鸣:剪纸里的文化转译智慧

非遗馆的创作室里,任毕君的剪刀在红纸上游走,一幅融合了西方 “天使” 与东方 “祥云” 的剪纸作品渐显雏形。“跨文化传播,先得懂‘差异’,再求‘共鸣’。” 她指着作品向队员们解释,“就像这幅,西方天使的翅膀用了我们江南剪纸的‘游丝刻’,轻盈灵动;东方祥云的曲线里藏了西方卷草纹的韵律,彼此都不陌生。”

谈及最棘手的文化隔阂,任毕君拿出一组对比作品:左边是中国传统 “龙纹” 剪纸,威严庄重;右边是为美国观众改编的 “龙”,保留了鳞爪的灵动,却弱化了攻击性,更似 “守护神兽”。“西方对‘龙’的警惕是文化基因里的,硬要解释‘龙是祥瑞’,不如调整形象,先让他们愿意看,再慢慢讲背后的故事。” 她还分享了在法国交流时的尝试 —— 用剪纸再现《小王子》的星球场景,“当法国友人认出熟悉的故事,他们会主动问‘这把剪刀怎么能剪出这么细腻的星光?’,这就是传播的切口。”

队员郑思萱边记边感慨:“原来翻译不仅是语言,更是审美和情感的转译。就像我们学英语,不是把‘福’直译成‘fortune’,而是讲清楚‘福字倒贴’里‘福到’的巧思。”

从传承到远航:数字时代的传播新径

“短视频是剪纸‘出海’的快船,但不能只炫技。” 任毕君强调。队员们立刻 brainstorm(头脑风暴)起传播方案:王瀚曼提议做 “剪纸术语小课堂”,用动画解释 “掏剪”“阴刻”;方吴琼想策划 “100 个国家的剪纸故事”,邀请留学生用母语讲自己国家的剪纸(如果有的话)与中国剪纸的共鸣;李晓轩则计划把任毕君的故事翻译成英文,配上剪纸过程的慢镜头,“让海外观众看到,这把剪刀背后,是一个中国手艺人对世界的好奇与温柔。”

纸载心意,跨越山海

活动结束时,队员们将自己的作品拍照,配上英文解说发在社交平台。很快,有海外网友留言:“原来红色可以这么美,不只是警告的颜色”“想知道那个‘倒贴的福字’,是不是和我们‘把礼物倒过来拆’一样有趣?”

任毕君看着这些互动,对队员们说:“你们年轻,懂网络,懂外语,更懂同龄人的心。剪纸跨文化,靠的不是轰轰烈烈,而是像这剪刀一样,一点点剪开隔阂,让不同文化的人,在一张红纸上看到彼此的影子。”

阳光透过非遗馆的窗,照在队员们的合影上。红纸上的纹样与青春的笑脸重叠,仿佛预示着:当传统手艺遇上青年智慧,剪纸这门 “指尖艺术”,终将成为跨越国界的 “心灵语言”。

图为组员合照。朱波曼供图

(作者: 李晓轩 王瀚曼 方吴琼 郑思萱 朱波曼)

上一篇:鄞州剪纸传承:巧手剪世界,共话非遗跨文化传播新篇

下一篇:青春筑梦非遗乡,安外青年基层筑梦实践团探姚村民间瑰宝

推荐阅读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