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乡村振兴| > 文章 当前位置: |乡村振兴| > 文章

从万野山到梁家坝:“禾盛安邦·椒械兴农”实践团用脚步丈量花椒产业发展之道

时间:2025-08-17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四川农业大学机电学院“禾盛安邦・椒械兴农” 实践团 - 小 + 大


清晨的阳光漫过山丘,四川农业大学机电学院“禾盛安邦・椒械兴农” 实践团踏上了调研之路。8月14日至15日,团队先赴万州万野山花椒基地,再转至江津梁家坝,深入田间地头探访两地花椒种植情况。种植户们在花椒栽培上各有心得,成员们此次调研也收获颇丰。

万州万野山:合作社领航,间距巧控促增收

“禾盛安邦·椒械兴农”实践团来到万州万野山花椒基地

万州万野山花椒基地风光

在脱贫攻坚政策支持下,区人武部和分水镇党委、政府主动帮扶,2015年带动川兴村80余户农户流转土地500亩,共同成立了万野山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九叶青”花椒,有效带动当地就业,帮助村民增收致富,让曾经的荒山变成了“金山”。

万野山花椒基地内,漫山椒树长势正好,空气中椒香浓郁。在基地负责人徐先生的指引下,实践团成员从花椒林中随机选取地块进行测量。测量数据显示,这里花椒树间距多在 1.5 米左右,簇间距则保持在 20 厘米上下。徐先生笑着向大家解释:“这是我们基地多年摸索出的花椒‘生存空间’,太密了通风差、易招虫,太疏了又浪费土地,这个距离刚刚好。”

实践团成员正在进行花椒树株距测量

谈及收益,他给实践团成员们算了笔账:一年生树苗每株能卖十几元,三年挂果树能卖到上百元;鲜椒市场价每斤十多元,而干椒能翻几番,丰产期每亩纯利相当可观。但徐先生也坦言,种植前期投入不小,市场价格波动更是一颗悬在头顶的 “不定时炸弹”,让人时刻捏着一把汗。

江津梁家坝:种植户耕耘,“黄金间距”见真章

午后,实践团成员抵达江津梁家坝,当地种植户周师傅早已在院坝等候。他家的花椒田今年刚收过头茬,枝头冒出的新芽嫩得泛绿。

周师傅家花椒田种植景观

田埂上,花椒地务工人员王女士帮着给成员们记录数据。测量发现,这里的花椒树种植株距较宽,160 厘米、175 厘米、180 厘米 —— 大多在此区间浮动。“以前试过栽密点,想着多结些,结果通风不好还招虫。” 周师傅说“后来才琢磨明白,这花椒树跟人一样,得有地方喘气。”将株距调整过后,花椒产量也随之得到提升。

再量簇距发现,椒树新生枝的簇间距更匀,基本保持在 20 厘米上下。周师傅讲,这是他摸索了五年才定下的规矩:“簇距太近,养分抢不过来,结的花椒粒小;太远又浪费地方,这 20 厘米,是精打细算出来的‘黄金距离’。”

实践团成员正在测量花椒树簇距

提到种植技术,周师傅兴致勃勃地向实践团成员介绍:惊蛰施羊粪有机肥,四月用生物制剂防蚜虫,去年新装的滴灌还省了不少力。利润方面,家里三亩地头茬收获花椒两千多斤,净利润达一万五,这让他颇为自豪。只是 “看天吃饭” 的风险总让人悬心,他打算明年安装气象监测仪,以更好地应对天气变化。

实践团成员与周师傅、王女士一同交流花椒种植技术

无论是万野山的规模种植,还是梁家坝的个体经营,椒农们都在土地里埋藏着智慧:从株距簇距的精准把控,到施肥防虫的细致讲究,再到应对市场的小心盘算……这些藏在枝叶间的经验,比任何数据都更鲜活,也让 “禾盛安邦・椒械兴农” 实践团对花椒产业有了更真切、更深入的认识,为后续助力花椒产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上一篇: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 青春实践绘就乡村振兴

下一篇:山东工商学院:鲁地双线三下乡,青春实践助振兴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