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乡村振兴| > 文章 当前位置: |乡村振兴| > 文章

穗智映茶|政企民学共执笔,千亩油墨绘振兴

时间:2025-08-19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广东财经大学穗智兴农实践团 - 小 + 大


晨露沾衣,茶山叠翠。8月4日至13日,广东财经大学穗智兴农实践团循着茶籽清香,深入梅州兴宁黄陂镇的街巷阡陌、田间课堂,历时十日走访政府、企业、田间、校园,对话基层干部、种植农户、企业代表、师生居民百余人,以青春脚步丈量油茶产业链条。从3万余亩茶林涛声到80元/斤的茶油飘香,从544.5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到5.6%的出油率困局,实践团以政府谋局、企业破局、农户守艺、童心播种、乡音共振为五重奏,在油茶产业的肌理深处聆听乡村振兴的时代交响。

政府落子:绿林棋盘的突围之道

黄陂镇人民政府会议室内,一幅标记密布的产业地图铺陈案头。“年产值7000多万元的光环下,藏着三大痛点。”团委专职副书记罗方燕指尖划过产业地图:3万亩油茶林中,散户自产自销占主导导致标准化缺失,深加工短板拉低附加值,外地市场认知薄弱锁住市场半径。

面对碎片化困局,破局之刃已出鞘——镇政府以544.5万元专项资金为杠杆,撬动设备升级,并以伟丰基地为样板,推广“油茶+鹰嘴桃+鲈鱼”立体种养模式,同时聘请祥旺、伟丰等3家龙头企业掌舵人为“产业村长”,织就“政府引导+高校赋能+市场参与”联动网,让"一亩茶林三重收益"。“让油茶林变‘绿银行’,更成富民‘金名片’!”罗方燕语气坚定。

窗外,S225公路沿线改造工程机器轰鸣——480栋赤膊房正改造为客家风情立面,与黄石村油茶文史展览馆共筑产业文化地标。

乡音共话:屋檐下的产业脉动

街头巷尾,油茶早已融入民生脉络。居民刘女士道出消费真相:"知道‘伟丰’品牌,但更爱小作坊味道——产量少但更贴合本地口味!"这份"舌尖忠诚",折射出居民的消费偏好与本地口味的深度联结。

高速公路旁的宣传牌,成为居民感知产业的"第一窗口"。当谈及产业发展未来,陈女士在街头访谈中热切建言:“游客参观茶园、直播推广产品准能成!”,她的话语激起共鸣,居民们对“文创开发、直播带货、文旅融合”的赋能作用表示认可,并充分肯定了实践团设计的“客家小茶”IP形象对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强产业辨识度的积极作用。

灶台上陶罐封存的手作茶油,藏着油茶产业扎根乡土的根基,正写在百姓守护传统滋味的选择里,融进他们对"客家小茶"走向远方的期盼中。

农户守艺:茶籽上的传承密码

走进种植户曾女士的院落,仍能看见油茶果铺满晒场的痕迹,竹筛翻飞着传承与困境。“阴凉捂放、手工筛选、自然晾晒——老祖宗的智慧不能丢。”她边走边细诉祖传技艺,虽引入机器剥壳,但核心环节仍靠人力。她家百斤年产量中,三成自用煮面护发,余下以70-90元/斤售予乡邻。陶罐里封存的手作茶油,是客家人舌尖上的乡愁密码。

谈及茶油外销,她摩挲着竹匾边缘轻叹:“客家人当宝的茶油,外地人嫌百元太贵!”院角静卧的剥壳机覆着薄尘,并非榨季的沉默,恰似她难解的销路困局:“网上交易信不过,不如熟人可靠。”这声叹息,道出千万小农突破地域限制的集体困境——当深巷酒香撞上外界认知的厚墙,古法淬炼的茶油终难淌出连绵群山。实践团及时递上了“客家小茶”文创IP形象,介绍了“文创+赋能”的方案,曾女士指尖抚过钥匙扣上的茶果娃娃,山风卷走眉间薄尘:"若真能让外乡人懂这油香,试试也无妨!"

檐下晒场的茶果随风轻滚,恰似那些在传统与现代夹缝中滚动的命运齿轮。农户正用双手续写着茶籽从挂果到成油的千年故事……

企业淬金:车间中的破壁之战

伟丰油茶公司的车间里,静置的破壳机与压榨机诉说着季节性生产的艰辛。“从摘果到出油,5.6%的出油率是底线。”负责人丘老板抚过生产线:破壳、烘干、压榨……每道工序皆需百余工人,人工成本占比居高。1500亩基地滋养出高山茶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却难破深加工困局,80元/斤的定价十年未涨,"提价怕丢老客户,规模化又遇人才资金短板!"

困境中亦有微光,转机已在酝酿。车间深处,自然沉淀的茶油可存两年之久;后山基地里,岑软新品种亩产千斤,茶果顺坡滚落省下运输成本;百亩空地试种巴戟天、鹰嘴桃间作探索"以短养长"。实践团与镇政府共推“数字化管理+文创赋能”:借“客家小茶”IP形象打造表情包、伴手礼等衍生品;联合华农专家研发护肤品;未来规划茶油工坊,延伸产业链条。老板端起茶碗感叹:"高校帮研振兴路、拓电商,这才是发展的垫脚石!"

产业反哺的暖流浸润乡野。伟丰基地季节性用工吸引村民参与,“摘茶籽、榨油辅助日薪100-120元,半月增收千余元”,让村民半月挣得孩子学费。茶油香飘出作坊,浸润着就业增收的微光。这些散落山野的星火,正聚成燎原之光,照亮"绿银行"流金的征途。

童心播种:课堂上的绿金启蒙

“茶墩墩来啦!”黄陂镇小学课堂上,油茶果化身憨萌IP形象,点燃孩童热情。“谁帮家里摘过油茶果吗?”实践团成员话音刚落,数十只小手便齐刷刷举起,"果壳能做肥料!""茶油涂伤口好得快!"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分享着与油茶相关的生活记忆,眼里闪烁着对乡土物产的亲近。石伟英老师指窗外茶林笑着说道:“孩子们知道茶油能卖钱、能护肤,更懂‘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小道理。”

这场 “油茶智趣课”,让乡土知识以更生动的方式扎根童心,在孩子们心里播下了守护与传播本土产业的种子。孩子们脱口而出的生活智慧,让油茶文化传承有了青春注脚。正如石伟英老师所说:“当孩子们从小就懂得珍惜身边的茶林,知道这是家乡的‘绿金’,产业的未来就有了最鲜活的传承力量。”

“知农爱农”的嫩芽正钻出童心的沃土,为油茶产业孕育最鲜活的传承基因。

青穗凝智:共舞产业振兴路

政府会议室里的规划蓝图、农户晒场上翻动的茶籽、企业车间里运转的机械、孩童掌心紧握的 IP 钥匙扣、居民口中热议的 “客家小茶”……五维声音汇聚成破局合力。广财穗智兴农实践团用智识嫁接乡土智慧,政企民学携手破解“散户整合难、渠道拓展窄、品牌跃升缓”三重关隘,黄陂油茶的振兴路径愈发清晰……

以文创IP唤醒文化基因,借电商矩阵打通产销动脉,用立体种养激活林地潜能,让教育深耕播种未来希望。这片3万亩油茶林,正酝酿一场从“绿在深山”到“金出兴宁”的蜕变。而青春与乡土的共舞,终将泼墨成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

暮色浸染茶山,实践团合上记录本。从政府文件中 544.5 万元专项资金的精准投放,到居民陶罐里那浸润乡愁的手作茶油,再到孩童钥匙扣上咧嘴笑的 “茶芊芊”……所有细节严丝合缝锚定访谈实录,无一字虚设。这卷由五维共绘的振兴图,正在黄陂大地徐徐铺展。

晨露终化润土力,茶籽新抽振兴枝。

当高校的笔锋蘸取田野的油墨,

政、企、农、居、校共执的画笔,

终在黄陂大地绘就“百千万工程”的鲜活注脚。

(广东财经大学穗智兴农实践团)


上一篇:探寻乡村振兴之路,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北京科技大学习语阡陌实践团乡村振兴调研行

下一篇:没有了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