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乡村振兴| > 文章 当前位置: |乡村振兴| > 文章

后许家村文化寻踪:从民俗传承到红色基因的乡村振兴密码

时间:2025-08-19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张芮荧 - 小 + 大


乡村是承载文明记忆的沃土,也是观察时代变迁的窗口。为深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探寻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我们社会实践队走进烟台市栖霞市后许家村,以实地走访、亲身体验、深度访谈的方式,触摸乡村发展的脉搏,感受民俗文化的温度,用青春视角记录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绘古瓦彩绘新篇,续民俗文化根脉

在后许家村,古瓦彩绘是代代相传的民俗技艺,在置换下来的老瓦片上用水彩绘制各种各样的图案,图案多取材于神话传说、花鸟瑞兽,寄托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老艺人手把手教我们调制矿物颜料、勾勒线条、填充色彩,从起笔的轻重到配色的讲究,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祖辈的智慧。我们尝试在新烧制的瓦片上绘制现代主题——既有乡村振兴的场景,也有年轻人熟悉的动漫形象,让古老技艺与当代审美碰撞出火花。活动吸引了不少村民参与,孩子们围着瓦片涂鸦,老人们则在一旁追忆往昔。通过这场实践,我们不仅感受到传统技艺的魅力,更明白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要在守正创新中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

品壁画民俗意趣,赏古建岁月沉香

后许家村的壁画独具特色,是乡村文化的鲜活载体。2021年,该村联合烟台现代画院打造“主题原创壁画村”。邢接待为我们讲解了各处壁画的内容和来历,壁画内容紧扣本土脉络,分设红色文化、农业科教、本土民俗、重教兴文等板块,既有花顶山阻击战等红色记忆,也有展现各个传统节日习俗的生动画面,更融入山乡巨变、红果飘香等发展场景,将良好家风、移风易俗等理念悄然传递。这些壁画以村民熟悉的人、事、景为原型,让古老村落的历史与当下在墙面上交融,不仅扮靓了村容村貌,更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生动课堂,吸引着各地游客驻足,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活力与独特魅力。

览红色遗址印记,悟革命精神传承

后许家村曾是革命斗争的前沿阵地,村里的“胶东抗大分校旧址”记录着那段烽火岁月。在旧址内,泛黄的照片、锈迹斑斑的步枪、战士们用过的油灯,无声地诉说着先辈们的英勇事迹。邢接待告诉我们,抗战时期,村里的男女老少齐上阵,为八路军送粮、送信、掩护伤员,有12名青年参军入伍,再也没有回来。

站在遗址前,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军民同心、浴血奋战的场景。这种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如今已融入后许家村的发展血脉:党员干部带头攻坚,村民们不等不靠,用勤劳的双手建设家园。红色基因的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

入乡寻文脉,实践砺初心

古瓦彩绘的色彩、壁画中的故事、古建里的智慧,让我们触摸到了传统文化的温度。这些民俗文化不仅是过往的印记,更是乡村的“精神标识”。在与老艺人的交流中,我们明白文化传承不能仅靠“保护”,更要主动“活化”——用现代视角解读传统,用创新形式传播文化,让年轻人愿意了解、乐于参与。

这次实践也让我们重新审视“初心”的含义:它是对文化根脉的敬畏,是对乡村未来的关切,更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只有真正走进乡村、读懂乡村,才能在时代浪潮中坚守本心,为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此次后许家村的实践

之旅,是一堂生动的“乡村大课”。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实效,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明晰了青年一代的责任与使命。乡村的发展永远在路上,文化的传承永无止境。未来,我们将带着这份实践中的收获与感悟,继续关注乡村、服务乡村,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绚丽绽放,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作为。

(烟台理工学院:张芮荧)

上一篇:穗智映茶|政企民学共执笔,千亩油墨绘振兴

下一篇:没有了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