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20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王逸文 - 小 + 大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与使命担当,2025 年 7 月 12 日,知行承启・保定非遗青研团走进保定市南北非遗博物馆,开展 “探非遗之美,传文化之魂”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非遗脉络,感悟传承力量。 一、寻根非遗:漫步文化长廊,触摸历史肌理 活动伊始,队员们踏入古色古香的博物馆展厅,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南北非遗” 主题展板如一幅立体画卷,清晰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 —— 它是各族群众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涵盖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艺术表现等多元形态,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皮影展区,一件件造型精巧、色彩绚丽的皮影人偶静静陈列:或为身披铠甲的忠勇武将,眉眼间透着刚毅;或为灵动俏皮的书童,神态栩栩如生。镂空雕刻的细腻纹理间,仿佛能窥见幕布后光影流转的千年叙事。戏曲脸谱墙前,红、白、黑、粉等浓烈色彩交织成精妙图案,“红忠白奸、黑正粉柔” 的文化符号跃然眼前,无声诉说着传统戏曲的善恶观与审美意趣。 队员们放慢脚步,目光在展品间流转,时而驻足观察细节,时而低声交流感受。这些静态的文化载体,是岁月沉淀的基因密码,让大家直观触摸到非遗承载的历史脉络,深刻理解其作为民族 “文化活化石” 的意义 —— 它如一条无形的纽带,维系着先辈与当代人的精神联结。 二、指尖传承:体验莲花灯制作,感悟匠心坚守 非遗莲花灯制作体验,成为本次实践的核心环节,让队员们从 “旁观者” 变为 “参与者”。指导老师站在桌前,先讲解莲花灯的历史渊源与象征意义:“莲花灯承载着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其制作技艺讲究‘形神兼备’,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老艺人的智慧。” 随后,老师拿起细铁丝、彩纸等材料现场示范。从骨架搭建时铁丝的精准弯折、牢固固定,到花瓣剪裁时的对称比例、弧度把控,再到粘贴组合时的层次叠加、色彩协调,每一个动作都细致入微。“看似简单的粘贴,实则要注意花瓣的角度,这样才能呈现出莲花绽放的灵动之美。” 老师一边操作,一边耐心讲解要点。 队员们跃跃欲试,纷纷拿起材料动手实践。可起初,细铁丝在手中总不听使唤,不是弯折角度偏差,就是接口松动;粘贴花瓣时,要么色彩搭配突兀,要么位置歪斜。但大家没有气馁,有的低头对照老师的示范图调整,有的相互探讨手法技巧,老师也穿梭其间,逐一纠正操作细节:“铁丝要捏紧,但不能用力过猛导致变形”“彩纸粘贴要平整,这样定型后才美观”。 经过反复尝试,零散的材料逐渐蜕变为一盏盏精巧的莲花灯。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成品,队员们脸上洋溢着成就感。这个过程让大家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 “精益求精” 匠心精神的坚守,唯有亲自动手,才能让古老技艺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三、对话守护者:共话传承之路,明晰青年使命 实践期间,队员们与保定市南北非遗博物馆馆长展开深入交流,这场对话为大家打开了非遗传承的全新视角。谈及博物馆的创立与非遗保护历程,馆长的话语中满是热忱与执着:“刚起步时,很多技艺面临失传,我带着团队走访几十位老艺人,用影像、文字记录下每一个手艺细节,常常忙到深夜。为了让年轻人愿意学,我们又琢磨着把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结合,设计了适合青少年的体验课程。” 当被问及非遗传承的关键时,馆长强调:“非遗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它需要‘活’在当下。传承不能搞‘孤岛模式’,要让年轻人觉得它有趣、有用,主动参与进来,才能让民族根魂代代相传。”这番话让队员们深受触动。大家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不仅是非遗文化的学习者,更应成为传播者与传承者:可以用短视频记录非遗制作过程,让更多人通过网络感受其魅力;可以在校园开展非遗分享会,带动身边同学了解传统文化;对于感兴趣的技艺,更要沉下心钻研,为其注入青春活力。 此次 “探非遗之美,传文化之魂”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知行承启・保定非遗青研团的队员们在亲身体验中深化了对非遗文化的认知。从博物馆的静态展示到动手实践的动态参与,从技艺学习到精神感悟,大家深刻领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心中愈发茁壮。队员们一致认为,这不仅是一次非遗探索之旅,更是一场责任与使命的觉醒。未来,团队将继续以青春之力传承非遗文化,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扎根生长,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焕发出持久生命力。(作者:王逸文) |
上一篇:南通大学非遗撕纸实践团:以指尖技艺架起传统文化传承新桥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