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21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高浩然,吴佳峙,李肇星 - 小 + 大
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匠心沈阳,非遗传承”社会实践小队于2025年7月中旬赴沈阳市开展非遗文化探访活动,先后走进了胡魁章笔庄、鹿鸣春饭店以及探访东北大鼓传承人霍大顺,深入探索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技艺特色与传承现状,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 第一站:胡魁章笔庄,探寻百年制笔技艺 小队于7月10日来到沈阳市沈河区沈阳路 40 巷的胡魁章笔庄。作为创立于 1823 年的中华老字号,胡魁章制笔技艺拥有近两百年历史。当年,浙江商人胡魁章在此融合南北制笔技艺,所制北派狼毫因工艺精湛,在道光年间成为宫廷御用笔,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关师傅为小队成员详细介绍了制笔工艺:一支符合“尖、圆、齐、健”标准的胡魁章毛笔,需经 126 道工序打磨而成。 交流中,关师傅谈及技艺传承面临的困境:126 道工序耗时费力,培养一名成熟的制笔师傅至少需要 15 年,而现代文具的普及使得毛笔市场不断萎缩,笔庄有时一个月也卖不出几十支,有限的收入难以吸引年轻人入行。同时,笔庄的宣传多依赖老顾客的口碑,在社交媒体上曝光度低,许多本地人都不知道这处藏在巷子里的“文化宝藏”。 第二站:辽味百年,从黑土贡味到辽菜非遗的传承之路 接下来小队于7月12日来到了沈阳市鹿鸣春饭店,探寻“辽菜传统烹饪技艺”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辽菜非遗传承人刘敬贤大师的弟子张阳师傅介绍了辽菜的历史与现状。 2014 年,“辽菜传统烹饪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全国各大菜系中首个获此殊荣的项目。而在如今,辽菜的传承不仅要做到美味更要做到食品安全,张阳师傅对实践队员们说:“食品安全是最重要的一环,餐品的传承离不开食品安全。”接下来张阳师傅为小队成员介绍了“扒、炖、烧”等做法,其更使辽菜颇具特色。这次走访,让队员们明白辽菜它背后的道理:守住安全、好好传承,既不忘老规矩,又能跟着时代去改变。就像张阳师傅说的,一道菜连着地方水土和历史,好好传下去,辽菜才经得起时间的冲刷和食客的品鉴。 第三站:坚守传承,探寻古老曲艺 第三站,小队于7月13日拜访了东北大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霍大顺师傅,了解这门韵味独特的民间艺术。这位农民出身的老师傅用自己六十余年的时间守护着这门曲艺。 东北大鼓以东北方言为骨,书鼓、简板为韵,三弦、四胡伴奏为魂,自清代中期便在关东大地上传唱。它兼容叙事与抒情,唱腔既有“奉调”的徐缓深情,亦有“东城调”的明快跌宕,艺人凭借一把鼓、两块板,便能演绎金戈铁马与儿女情长的多样故事。霍师傅介绍,早期的东北大鼓称“弦子书”,在田间地头、庙会集市演唱民间故事,听众常会打赏致谢。到 20 世纪初,这门艺术体系逐渐完善,表演队伍走向专业化,经典配置为艺人自击书鼓、简板,搭配三弦伴奏,有时加入四胡丰富音色;表演场所也从乡村走向茶馆、寺庙。 谈及东北大鼓如今的发展困境,霍师傅坦言:“想在台上完整演好大段曲目,没有多年苦练根本上不了台面。”这门艺术讲究“声情并茂”,艺人既需扎实的唱功打底,更要深入角色心境,精准传递故事中人物的情感。而当下,东北大鼓的受众基础渐窄,发展举步维艰。 尽管面临困难,霍师傅并未放弃,而是积极探索传承之路:坚持带徒传艺,逐字逐句教唱腔、抠动作;录制经典曲目存档,走进校园举办讲座;结合现代题材创排新段,借助短视频平台扩大传播。霍师傅向队员们展示了他的日常练习场景:先听录像,再开嗓练声,随后挺直腰杆唱上几段;遇有细节存疑,便反复回看录像琢磨,有时甚至会为一句唱词推敲许久,唱至高潮处,还会自抚手掌、点头叫好。 此次沈阳非遗探访活动,让小队成员深入了解了胡魁章制笔技艺、辽菜传统烹饪技艺和东北大鼓的历史与现状,深切体会到非遗传承的不易与坚守的力量。队员们在此次探访实践中收获良多,切身体会到非遗项目传承与发展的不易,非遗的种子将通过此次活动深深埋进队员心中,激励他们奋勇前进,以青春之力助力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文编:高浩然,吴佳峙,李肇星 摄影:杨少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