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21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郭雨桐 - 小 + 大
当指尖的温度唤醒沉睡的胶泥,一尊尊形神兼备的彩塑便在时光里有了呼吸。作为天津卫 “三宝” 之一,泥人张彩塑以百年不褪色的艳丽与分毫毕现的灵动,在当代艺术舞台上续写着传奇。 始于清代道光年间的泥人张,由民间艺人张明山开创 “一抔泥见众生” 的绝技。相传他观戏时袖中藏泥,离场时已成剧中人塑像,其 “触手成像” 的功夫至今仍是行业佳话。如今,第六代传人张宇延续着 “三分塑、七分彩” 的古训:选用运河淤泥经 “淘、晒、捣、揉” 十二道工序提纯,指尖轻旋间,老人眼角的皱纹、孩童腮边的红晕便自然浮现;再以矿物颜料层层晕染,使作品历经百年仍保持宝石般的光泽。 在天津泥人张美术馆的玻璃展柜里,《惜春作画》中仕女衣袂的飘动感与《钟馗嫁妹》里鬼怪的狞厉相形成奇妙对话。这些高不过盈尺的作品,既有《红楼梦》的雅致风骨,也有市井叫卖的烟火气,堪称 “立体的中国画”。近年来,年轻传承人尝试将动漫元素融入传统题材,《哪吒闹海》系列彩塑在文创展上引发追捧,让古老技艺与 Z 世代产生了奇妙共鸣。 “塑的是泥,传的是魂。”从运河岸边的淤泥到非遗展厅的瑰宝,这门走过两百年的技艺,早已在时光里淬炼成津沽大地的文化年轮。当矿物颜料的光泽在灯下流转,那些凝固的瞬间便有了永恒的温度,这既是泥土的史诗,更是匠心的长歌。 舌尖上的金环传奇 —— 天津十八街麻花的百年香韵 当滚油泛起琥珀色的涟漪,一根根白条面坯在巧手中旋出金环,老天津卫的清晨便被这股甜香唤醒。作为津门小吃 “三绝” 之一,十八街麻花以酥脆里的层次感与甜咸交织的馥郁,在时光里熬煮出一段关于匠心与烟火的传奇。 清光绪年间,河西区十八街的小铺子里,创始人刘老八用 “白条”“麻条” 双色面坯首创拧花技法。相传他为让麻花外酥里嫩,反复试验油温和醒面时长,最终定下 “三分碱、七分盐” 的秘方。如今,第五代传人王莉仍恪守 “一揉二擀三拧四炸” 的古法:精选山东冬小麦磨制的面粉,经三次发酵至能 “弹起铜钱”;双手翻飞间,36 道面坯拧出对称的螺旋,仿佛金环套月;入锅时需沿锅边轻滑,在 160℃的菜籽油中 “翻身” 七次,方能成就外脆内绵的口感。 在十八街麻花非遗工坊的展架上,一尺长的 “大麻花” 与拇指粗的 “小八件” 相映成趣。前者裹着青丝玫瑰、夹着桃仁芝麻,切面如孔雀开屏般层次分明;后者融入芝士、海苔等新味,成为年轻人茶歇时的新宠。老师傅们常说:“麻花拧的是劲,炸的是心。” 那金黄油亮的环纹里,藏着北方点心的粗犷与南方糕点的精细。 “面要揉到出筋,香要沁到骨子里。”从挑担叫卖的走街串巷,到非遗名录里的技艺标杆,这根缠绕着光阴的金环,早已不是普通的吃食。当齿间轻咬的脆响与芝麻的焦香在舌尖绽放,那是老天津卫最鲜活的味觉记忆,更是一代代手艺人用温度焐热的人间烟火。(作者:郭雨桐)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