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24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浙江万里学院 瓷舟溪行 - 小 + 大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与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节点。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与指示精神,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农业农村的新发展与新使命,浙江万里学院物流与电子商务学院组建了一支由五名优秀学子组成的暑期实践团队——“瓷溪舟行”。八月团队启程前往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三溪乡三溪源村,开展实地调研与实践活动,通过与村干部及村民的深入交流与合作,以实际行动践行“千万工程”,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实践团队成员合影 一、走进古窑:在烟火与泥土间触摸乡土脉搏 村支书应女士一路引路,队员们沿青石板小径缓步而行,黄瓷古窑与阡陌农田相映成趣。残窑遗址上青苔斑驳,手工作坊里瓷土淡香氤氲,一幅“窑火照田畴”的田园画卷徐徐展开。走进红色纪念馆,黑白老照片渐次过渡到彩色影像,记录了三溪源村从革命岁月到瓷韵新村的华丽蝶变。几日走访,团队对黄瓷传承、研学资源及文旅潜质形成了立体认知。 实践团队成员走访三溪源村 在应师傅的带领下,团队参观了村里的红色纪念馆,馆内不仅保存着革命岁月的珍贵记忆,还串联起村庄发展的历史脉络。墙上照片从黑白到彩色,记录了三溪源村的变迁:从革命时期的简陋农舍,到改革开放后的逐步翻新,再到如今融合黄瓷文化与红色印记的特色村落,每一帧画面都承载着时代的痕迹。通过几天的走访交流,团队对三溪源村的黄瓷传承、研学资源及文旅潜力有了初步了解。 实践团队成员参观纪念馆 二、拉坯画坯:指尖对话千年泥火 黄瓷工坊内,应师傅旋开拉坯机,泥团在他掌心翻飞。“掌根压泥、虎口收弧、腕力提拉”,口诀简短却精准。队员们轮番上阵:泥柱忽歪忽正,水珠四溅;在师傅“左重右轻、慢提快收”的现场调整下,第一只圆口碗终见雏形,笑声与瓷土清香交织。随后,大家执笔素坯,点染山花纹、描摹溪云影。 应师傅讲解拉坯的技巧与手法 实践环节中,团队成员跃跃欲试。尽管初次上手时常因力度不均导致泥团歪斜,或因手法生疏难以塑形,但在应师傅“这里轻按、那边微提”的耐心指导下,大家逐渐掌握要领。当第一个坯体在转盘上成型时,工坊里充满了欢声笑语。这次从理论到实践的体验,不仅让团队学会了拉坯的基本技巧,更深刻体会到黄瓷技艺“三分力、七分巧”的独特韵味。 团队成员体验黄瓷拉坯 三、渠道破局:让黄瓷故事走出深山 调研发现:村内老人对自家技艺知之有限,年轻人外出务工,黄瓷传承后继乏力;应师傅独力支撑作坊与民宿,精力捉襟见肘。 工作室的黄瓷素坯 收官日,团队与村支书、应师傅围炉夜话,提出“酒店+民宿”联动:精品民宿房内陈设黄瓷茶具,星级酒店大堂设置“黄瓷角”,借客流讲黄瓷故事。同时,规划运营抖音号,拍摄“从泥到器”的完整流程,把应 师傅三十年守艺心路写成系列短片,以短视频流量撬动销售增量。 团队与村支书、应师傅进行访谈交流 应师傅的黄瓷作品 四、研学深耕:把“瓷韵”写进乡村文旅 三溪源村以“瓷韵研学”为核心,将黄瓷技艺传承与文旅体验深度结合,为乡村旅游注入独特内涵。游客可走进工坊,跟随应师傅体验从揉泥、拉坯到彩绘、上釉的全过程,感受瓷泥的细腻、塑形的巧妙以及描绘乡土纹样的乐趣,在亲手创作中领略传统工艺的魅力。 实践团队在工作室体验画坯 经过深入调研,团队设计了一套系统化的研学路线,融合黄瓷技艺体验、文化讲解与民宿生活等元素,吸引周边学校学生参与研学。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颠覆了传统观光的浅层模式,让游客深入感受三溪源村的文化底蕴,还通过互动激发黄瓷技艺的生命力,使“瓷韵”成为村落文旅的鲜明标签,持续丰富文旅体验的层次与内涵。 实践团队与应师傅、应女士合影 黄瓷的困境折射出许多传统工艺的现状——它们曾是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却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逐渐被淡忘。 夕阳沉落,泥土余温尚在。队员们回望古窑与新村,黄瓷的困境映射出万千乡村手艺的共同难题:老匠人的坚守与年轻人的远离,传统与现代的拉扯。实践虽暂告段落,但“瓷舟溪行”已把破解路径写进行动清单:深挖文化根脉、拓宽传播渠道、创新研学场景。他们将以青春为笔,续写黄瓷跨越时光的传承篇章,让丽水山坳里的这一抹“黄”,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浙江万里学院 瓷舟溪行) |
上一篇:山西财大实践队赴高平调研:产业协同与文化挖掘助乡村振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