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乡村振兴| > 文章 当前位置: |乡村振兴| > 文章

武汉乡村调研记:数字浪潮下的乡村振兴新探索

时间:2025-08-24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马锦程 周一帆 - 小 + 大

在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乡村振兴迎来新契机。近期,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RA005“数绘村财实践队”在刘春玲老师带领下,赴武汉市东西湖区、新洲区、江夏区多个村落,开展为期6天的农业数字化发展调研,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及专访等方式,探寻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一)洲上村:“稻蛙共生”里的数字化赋能

队员们走进新洲区汪集街道洲上村,“稻蛙共生”生态农田成了首个观察点。这一特色模式形成“水稻遮荫、青蛙除虫、蛙粪肥田”的良性循环,农产品品质与效益双升——青蛙亩产超2000斤,生态稻米价格为普通稻米两倍,亩产值破3万元,是传统种植模式的5倍。    而数字化是背后的关键支撑。过去村里账目手工记录、收支混乱,如今大数据平台让“共享田地”认养收入、稻蛙产品销售等数据实时可查,还能精准分析市场需求以调整种植计划。数字化不仅打响“稻香蛙”品牌,还吸引5名返乡青年创业,带动20余户村民增收,走出“绿色发展+数字赋能”的共富路。

图1带领团队成员参观稻蛙共生养殖基地

(二)王瓦村:智慧乡村的数字样本

同属新洲区汪集街道的王瓦村——湖北移动首个智慧乡村试点。在村委会,村财务人员罗女士展示的“智慧王瓦”小程序,让村集体收支明细、票据凭证等信息一目了然。

图2团队成员参观王瓦村宣传栏

2017年村里开启财务改革,但此前靠公告栏公开,村民关注度低、疑问多。2021年引入DICT系统后,不仅实现财务透明,16个数字大喇叭还能每日播报气象预警、农事指导等。数据显示,财务数字化后,村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从65%升至92%,矛盾纠纷数量下降近七成,成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数字样本”。

(三)江夏三村:数字化财务的多元实践图景

无论是大李村非遗工坊的智能分配系统,还是小李村数字大棚的公示屏,亦或是蔡王村的村级财务区块链系统,都在以技术之力破解财务难题。在与村民、村干部的座谈中能发现,过去分账耗时易出错、采购信息不透明引发猜疑、项目资金去向难追溯等问题,随着数字化工具的落地逐渐消散——非遗工坊分账从两三天缩至72小时内,效率提升80%;数字大棚农资价格实时公开,今年一季度蔬菜亩产因科学种植提高15%;区块链系统让项目资金流向清晰可查,村道修建。

图3团队成员在新农村进行参观

我们还对三地财务人员、项目负责人等开展针对性问卷调查与专访。非遗工坊财务人员在问卷中提到,智能分账系统让手工单据核对量锐减,出错率从15%降至0;数字大棚的财务登记人员在专访中笑称,公示屏让农资数据实时同步,村民咨询量从每月20多次减到3次;蔡王村参与资金管理的财务人员则在座谈中达成共识,区块链系统让项目资金审核效率提升3倍,凭证疏漏问题彻底消失。这些来自一线的反馈,让我们清晰看到数字化财务在乡村的实效,也为后续探索积累了扎实的一手资料。

图4对居民面对面问卷调查

6天时间里,实践队走访8个村落、开展座谈23场、收集问卷300余份,见证了数字技术在乡村的生动落地。接下来,团队将整理数据、形成报告,为武汉乡村数字化转型贡献青年智慧,让数字浪潮在乡村激荡起更壮美的振兴浪花。

图5师生团队出征仪式合影留念

(作者: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数绘村财实践队 马锦程 周一帆)

(拍摄者: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数绘村财实践队 李一凡)


上一篇:“瓷舟溪行”学子深耕黄瓷技艺,点亮乡村振兴新图景

下一篇:聚焦潭布番薯干产业,解码乡村振兴密码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