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乡村振兴| > 文章 当前位置: |乡村振兴| > 文章

普语润九河,青春绘乡梦|河南工业大学实践团队打造推普课堂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2025-08-26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河南工业大学“普光筑梦”社会实践团队 - 小 + 大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8月初,河南工业大学“普光筑梦”社会实践团赶赴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九河白族乡九河村暑期爱心托管班,开展了为期7天的推普支教与志愿服务活动。

团队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为行动指引,紧扣当地语言实际情况,通过精准支教、创新教学、深度调研等多元举措,打造特色鲜明、形式丰富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活动,为提升民族地区语言能力注入青春动能。

精准对接需求 锚定实践方向

8月4日,实践团抵达九河白族乡后,队员们片刻未歇,第一时间在九河村民委员会党群服务中心召开对接座谈会。会上,九河村党总支副书记、暑期爱心托管班负责人李健雄详细介绍了村情:九河白族乡是典型的白族聚居村落,全村常住人口中,白族占比高达85%,村民日常交流以白族方言为主,导致部分年长村民存在普通话沟通障碍,与其他地区交流困难重重。针对九河村“暑期爱心托管班”71名4-12岁儿童的实际情况,实践团深入了解后发现,这些孩子普通话发音带有明显方言特色,主动表达能力较为欠缺。面对这一现状,实践团迅速行动,制定“寓教于乐、分层教学”的支教方案,力求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升其普通话水平。

图为实践队员调研走访玉龙县九河乡九河村党群服务中心

创新教学模式 打造沉浸式课堂

在每天的教学中,实践团精心设计了“普通话+实践”的特色课程。对于低年级儿童,实践团开设“情景对话工坊”。在这个工坊里,志愿者们模拟超市购物、医院问诊等生活场景,组织沉浸式角色扮演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练习普通话表达,不再觉得学习普通话枯燥乏味。同时,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志愿者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发音规则、词汇规范专题宣讲。他们耐心地为低年级儿童讲解拼音基础,从声母、韵母到整体认读音节,逐一教孩子们认读;向高年级儿童解析多音字、轻声、儿化等语音现象,通过举例和对比,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普通话发音技巧。课程还融合知识宣讲、趣味游戏、作业辅导等多种形式,让普通话学习真正融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

图为实践队员在九河村暑期爱心托管班带领孩子们朗读普通话

图为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普通话普及宣讲

“识中国地图,感壮丽山河”

为厚植青少年家国情怀,队员们还开展了“识中国地图,感壮丽山河”中国地图拼图主题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将地理知识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合,通过“做中学、玩中学”的方式,让爱心托管班的青少年在动手实践中增进对祖国疆域的认知,激发爱国热情。活动以“三个一”为主线展开:一是上一堂生动的国情教育课。志愿者运用形象比喻,将中国版图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各省区市的地理特征和风土人情;二是组织一次团队协作实践。孩子们分组竞赛,通过观察省份轮廓、记忆相邻关系,共同完成中国地图拼图;三是开展一堂深刻的爱国主题课。拼图完成后,引导孩子们分享对祖国疆域的感悟。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孩子们学习兴趣浓厚。“原来云南的轮廓像一只开屏的孔雀”“台湾岛就像雄鸡脚下的一颗明珠”……这样的发现层出不穷。在团队协作环节,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有的负责识别省份形状,有的专注拼接边界,在互帮互助中增进友谊。

图为在九河村暑期爱心托管班开展“识中国地图,感壮丽山河”拼图活动

深入基层调研 绘制语言生态图谱

每日支教结束后,实践团马不停蹄地开展入户走访调研,重点覆盖“九河村暑期爱心托管班”学生家庭。在与村民面对面交流过程中,实践团对当地普通话普及情况有了更深入了解。老年群体普遍存在“听不懂、不会说”普通话的现象,他们习惯使用白族方言交流,对普通话学习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弱;中青年及儿童普通话掌握程度相对较好,但方言影响仍较明显,部分发音和用词仍带有方言痕迹。家长们普遍表达对普通话的迫切需求,认为“普通话是孩子走出去的钥匙”,只有学好普通话,孩子才能有更多机会接受更好教育,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调研期间,实践团同步发放印有普通话政策法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推普周活动信息的宣传册,这些宣传册覆盖田间地头、村寨院落,让更多村民了解普通话重要性及相关学习资源。

图为团队成员在九河村对少数民族群众进行普通话推广宣传

图为团队成员走进九河白族乡易之古寨村进行推普宣讲

媒体聚焦实践 传递青春正能量

此次实践活动得到了中国青年网、共青团玉龙县团委、玉龙县融媒体中心、玉龙县电视台等媒体的关注报道。实践团队长何亦桐在采访中表示:“孩子们生活在这么美的地方,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语言,这特别珍贵。但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学好它,就像给孩子们多了一把钥匙——能让他们更轻松地读书学习,看懂更广阔的世界。而且,乡村振兴不只是经济发展,也包括让乡村的孩子们拥有更平等的发展机会。普通话能帮他们更好地融入时代,把家乡的美、民族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从最初的羞涩躲闪到主动举手发言,九河村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一变化见证着“普光筑梦”实践团的付出与收获。这支来自中原的志愿服务实践团队,以普通话为媒介,在九河白族乡播撒下文明的种子,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解锁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在彩云之南书写着青春赋能的时代答卷,为乡村振兴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在九河村暑期爱心托管班接受玉龙县电视台采访

图为在九河村暑期爱心托管班进行实践活动合影

(作者:河南工业大学“普光筑梦”社会实践团队)

上一篇:步履丈量龙城脉动 数据解码基建新章 ——太原 “三下乡” 调研纪实砼旅探企,问策兴乡

下一篇:没有了

媒体投稿指南
备案ICP编号  |   QQ:1056099638  |  地址:北京市  |  微信:touga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