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29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王昱尧,郭禹彤,蒋一玲,章晨熙,任苡辰 - 小 + 大
无锡古运河畔,水波轻漾,流淌着千年的文脉。7月22日,由江苏师范大学师生组成的“紫砂匠心”非遗传承实践团走进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丁蜀镇郁伟杰师傅的伟杰壶艺工作室,围绕“循运河文脉,塑紫砂匠心”主题开展调研,用青春视角探寻紫砂非遗技艺中蕴藏的“运河里的魅力”。 泥火相融见匠心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步入宜兴丁蜀镇古龙窑遗址,厚重的窑砖仿佛诉说着千年的窑火传奇。作为紫砂壶的故乡,丁蜀镇的紫砂土矿藏得天独厚,其制陶史可追溯至北宋,明清时期紫砂技艺臻于鼎盛。窑址旁,陶工们专注地拍打着泥片,2024年启用的“古窑址非遗活态传承工坊”让千年窑火在当代匠人的手中生生不息。 “过去,紫砂是文人案头的清供;今天,它是世界读懂中国文化的窗口。”据郁师傅介绍,依托“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打造了集紫砂博物馆、大师工作室、研学体验基地于一体的文化群落,“让泥土说话、让匠心传承”在这里触手可及。 千度窑火淬真韵 “壶于茶事,其体虽小,而神韵自远。”紫砂泥料初现,郁师傅用掌根之力揉捏;随即将泥片置于木转盘上,围成圆筒之基;接着轻转轮盘,另一手执拍子由内而外精微拍打,泥筒随之舒展;再徐徐收束口沿,塑出肩颈线条,壶身雏形便已亭亭而立;最后,将壶嘴、壶把附之,筋脉暗通,气韵相连。当精心制作的壶坯送入窑炉,便是“惊险的一跃”。窑火升腾,温度与气氛的精准掌控,决定着泥料最终的色泽、肌理与气韵。“这是泥与火的艺术,也是对前面所有工序的终极考验,”郁师傅凝视着窑口,“即使经验丰富,也总有敬畏。每一把完美出窑的壶,都是幸运儿,承载着匠人全部的心血与期盼。” 一捧泥土一生情 面对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紫砂技艺的传承之路并非坦途。郁师傅直言两大挑战:一是“静心难”——需耐住寂寞,经年累月打磨基本功,钻研传统文化,初期清苦与漫长让许多人却步;二是“守正创新难”——如何在坚守紫砂实用本质与温润内敛的传统美学精髓的同时,创造出既有文化深度又能被当代人珍爱的作品,考验着传承者与学艺者的悟性与定力。 尽管前路挑战重重,那份源自传承深处的幸福感,却如窑火般炽热恒久。在郁师傅看来,紫砂匠人最大的幸福是赋予无生命的泥土以灵魂,看着它历经千锤百炼,在时光与茶汤浸润下成为有文化、有温度的生命体。把一件事做到能力内的极致,看着它在你手中不仅未消亡,反而焕发新生,让后世子孙还能触摸到这份文化的温度——这种深植心底的踏实、宁静与满足,超越了物质,是精神的圆满。 窗外,运河水静静流淌;窗内,匠人的手与温润的紫砂壶相依。这无声的画面,诉说着非遗传承最动人的力量:在泥土中耕耘,在时光里沉淀,以匠心守护文脉。一壶一韵润心田,这是文化生生不息带来的、无与伦比的精神馈赠与幸福守望。这份在运河桨声灯影里淬炼出的东方智慧,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润泽当代,启迪未来。 图文编辑:王昱尧,郭禹彤,蒋一玲,章晨熙,任苡辰 指导老师:刘星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