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17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湖北大学商学院 “青春筑梦荆楚文化” 社会实践团队 - 小 + 大
2025 年暑期,湖北大学商学院 “青春筑梦荆楚文化” 社会实践团队响应国家 “三下乡” 号召,聚焦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分赴云梦县与大悟县开展实践活动,在 10天时间里深度挖掘荆楚文化内涵,以青春力量助力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 8 月 20 日,团队首站抵达云梦县老年人文体协会简牍专委会,与深耕秦简研究数十载的刘俊明老师展开深度交流。刘老师细致讲解云梦秦简的历史脉络、形制尺寸及书法风格,重点解读《秦律十八种》中 “因雨免罚”“保护幼兽” 等打破秦代 “暴政” 刻板印象的条文,还赠予团队其耗时十年编纂的《云梦秦简解读与研究》。团队围绕 “如何让秦简文化‘活’起来” 提问,探讨新媒体传播路径,为后续调研奠定基础。 次日,团队走进云梦县博物馆,在讲解员引导下系统研学 “秦律”“行政文书”“日书” 等不同类型秦简。隔着玻璃,1155 枚秦简原件虽泛黄却墨迹清晰,成员们拍摄文物细节与数字投影互动装置,梳理秦简记载的田租、徭役制度及社会生活细节。在 “行政文书” 展区,“因雨免罚” 条文引发热烈讨论,彻底扭转了大家对秦代律法的固有认知;“日书” 展区则让成员们窥见秦代普通人的精神世界。 8 月 22 日,团队前往楚王城遗址公园,勘察古城墙基址、排水系统遗迹,观察遗址地层结构,记录陶片纹饰、质地及出土位置并绘制遗址大致布局图。通过实地探访,成员们深入了解楚国时期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结合前两日在简牍专委会和博物馆的收获,清晰梳理出从 “楚时期城市文明” 到 “秦代制度传承” 的文化脉络。 8 月 23 日,在刘俊明老师陪同下,团队拜访睡虎地秦简发现人张泽栋老先生。病榻上的老人虽言语含糊、行动不便,但提及 1975 年挖排水渠发现秦简的经历时,眼神瞬间明亮。当年 23 岁的张泽栋凭借参与汉墓保护的经验,从青膏泥异色中察觉异常并果断回填上报,促成 1155 枚秦简重见天日。老人家中修复东汉陶楼的老照片,以及 “修复文物就是修复日子” 的理念,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 “平凡人守护文明” 的力量。 8 月 24 日,团队走进云梦县 “梦泽影戏馆”,探访国家级非遗云梦皮影戏传承人秦礼刚。秦老师现场演绎《封神榜》选段,指尖轻挑间,牛皮影人的 “裙摆” 轻盈翻飞,醇厚唱腔与灵动动作完美融合,展现出皮影戏 “三分刻、七分演” 的艺术精髓。随后,秦老师手把手教学子们操控皮影,从握竹棍姿势到手腕发力幅度,耐心纠正每一个细节。在皮影制作工坊,秦老师介绍 “选三岁黄牛皮 — 泡 — 刮 — 刻 — 染” 四十余天的制作流程,还讲述了自己近五十年 “不愿技艺断在手里” 的坚守故事。 8 月 25 日,团队整理云梦阶段调研资料,召开总结会提炼 “秦简里的治理智慧”“皮影中的匠心传承” 两大文化亮点,随后奔赴大悟县,途中分配红色调研任务,熟悉中原突围纪念馆、烈士陵园基本背景。 8 月 26 日,团队来到大悟县宣化店镇中原突围纪念馆,在讲解员带领下参观 “突围前夜”“战略部署”“浴血突围” 等展区。一盏煤油灯、打满补丁的军装、泛黄的战略部署图等文物,还原了 1946 年中原军区部队战略突围的历史背景。在 “突围前夜” 场景复原区,昏暗灯光下李先念等革命家围坐木桌开会的蜡像,桌上 “八路军” 字样搪瓷缸、红铅笔标注的突围路线图,让成员们真切感受革命先辈的决策智慧。随后,团队前往中原军区旧址,参观李先念同志不足十平方米的办公室,半截铅笔、写满批注的《孙子兵法》及补丁摞补丁的行军床,彰显出革命先辈 “艰苦朴素、坚守信念” 的精神。 8 月 27 日,团队前往大悟县烈士陵园,参观烈士事迹陈列馆,学习徐海东大将 “66 位家人为革命牺牲仍坚守战场”、刘华清将军 “回信鼓励青年报国” 等事迹,拍摄烈士遗物与书信。全体成员身着整洁服装列队向烈士致敬默哀,绕行纪念碑阅读碑文,表达对先烈的崇敬之情。当晚,团队召开小组会,梳理大悟红色文化核心精神,规划 “寻迹大悟・薪火访谈” 前期准备。 8 月 28 日,团队在大悟县芳畈镇开展 “寻迹大悟・薪火访谈”,分组深入村民家中,以 “红色故事与乡村振兴” 为主题交流。村民们讲述父辈参与中原突围支援、保护革命战士的经历,分享依托红色资源开办民宿、销售红色文创的案例,还提出对红色文化传承的建议。团队认真记录故事细节与案例,筛选生动素材。 8 月 29 日,团队在大悟县住宿点集中整理全部实践资料,分类打包秦简文化、皮影非遗、红色历史相关的文字记录、影像素材、访谈稿及文献资料。召开实践总结会,成员们分享收获与感悟,梳理实践中的亮点与待完善之处,明确返程后实践报告撰写、宣传素材剪辑、实践成果展示等任务分工,随后统一前往车站返程,圆满结束本次实践。 此次 “三下乡” 实践虽已落幕,但湖北大学商学院 “青春筑梦荆楚文化” 社会实践团队的行动与思考仍在延续。10天里,从云梦秦简的千年智慧到皮影戏的匠心坚守,从中原突围的红色记忆到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团队以脚步丈量土地,用青春对话文化,不仅系统梳理了荆楚文化的多元脉络,更将高校学子的专业视角与基层需求紧密结合 —— 为秦简文化传播探索新媒体路径,为皮影非遗传承记录技艺细节,为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收集民间智慧。实践中,那些来自学者、非遗传承人、革命见证者与普通村民的故事,让 “文化传承” 从书本概念变为可触可感的责任,也让 “乡村振兴” 从政策话语化作脚踏实地的行动。团队成员表示,未来将持续整理实践成果,通过校园宣讲、线上展播、文创设计等方式,让更多人看见荆楚文化的魅力,以青年之力为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让青春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实践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 (作者:湖北大学商学院 “青春筑梦荆楚文化” 社会实践团队) |
上一篇:探索文旅新场景,青春赋能乡村振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