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20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华侨大学弘扬抗战精神,赓续红色基因——探寻抗战时期粤港大营救“生命航线”实践团 - 小 + 大
1941年12月,日军攻陷香港,800余名滞留的文化人士、爱国民主人士与革命者身陷险境。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发起“粤港大营救”——廖承志在香港统筹指挥、构筑秘密营救网络,廖安祥以商业身份为掩护在广东梅州接应守护,两位先辈携手搭建 “生命航线”,助被困者尽数安全撤离。80余年后,为还原这段历史、传承抗战精神,华侨大学 “弘扬抗战精神,赓续红色基因——探寻抗日时期‘粤港大营救’生命航线实践团”兵分两地,赴港粤开展实地探访,让散落的红色印记重焕光彩。 香港:解码街巷港湾里的营救智慧 8月10日起,实践团在香港开启为期三天的探访,聚焦廖承志在营救中的核心作用。作为时任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曾凭借对地形的熟稔、对日军布防的研判,统筹地下党组织与爱国商户,在九龙至惠州白石龙百余里交通线上设秘密接待站,以“难民伪装 + 水陆结合”方式(先经铜锣湾避风塘驳船水路,再走九龙、荃湾密林陆路)突破封锁。 实践团循着历史线索穿梭于香港骑楼与港湾间:在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旧址,三层青砖骑楼的暗门、夹层等隐秘空间,仿佛重现当年传递密信的紧张场景;在孙中山纪念馆,队员深挖馆藏文献,探寻国共合作时期建筑保护政策与营救行动的关联。 在九龙塘洋房区,对照《何香凝年谱》与 1941 年地图,标注疑似临时住所,这些融合岭南镬耳山墙与英式廊柱的建筑,曾是躲避日军搜查的 “安全岛”;在廖安祥曾工作的义顺源商行,年长店员的讲述揭开战时商铺与地下联络的秘密。 铜锣湾避风塘及高士威道码头遗址是此次探访的关键节点。队员翻阅《香港海港史》分析潮汐规律,标注出当年撤离的关键日期——恰是暗流最急、日军巡逻间隙最长的时刻,生动还原廖承志“借天时、用地利”的营救智慧。 梅县:追溯红土地上的赤子情怀 7 月 21 日,实践团赴广东梅州梅县,开启为期五天的行程,追寻廖安祥的红色足迹。作为“粤港大营救”的关键接应者,廖安祥以香港商人身份搭建的安全通道,曾是无数人脱险的希望之路。 在丙村中学(前身是廖安祥年少求学的丙村三堡学堂),校长张文恩详解学校与廖安祥的渊源。实践团走进校内廖安祥纪念馆,展板勾勒出他的人生轨迹:从受新思想感召的学子,到抗战时搭建“生命航线”的营救者,再到晚年捐百万退休金建家乡、设奖学金的乡贤。为让历史更鲜活,队员们在校园拍摄小短剧,以实景演绎重现廖安祥的感人事迹。 随后,实践团探访廖安祥故居“怀永庄”。这座青砖黛瓦的古朴建筑内,墙角藤箱(曾装家乡物资)、桌上旧账本(记录捐资助学)、墙上老照片,都承载着廖安祥的家国情怀。故居管理员、黄坳村原书记谢尧昌以平实话语,讲述廖安祥与家乡的温情故事,让先辈形象愈发立体。 在梅州客家博物馆,队员们通过实物与图文展陈,梳理当地与抗战历史的深层联结,进一步明晰“粤港大营救”的历史脉络,触摸这片土地的家国底色。 传承:以青春追寻告慰先辈初心 当香港的营救路线草图与梅州的故居照片相遇,实践团成员深刻读懂:“粤港大营救”的“生命航线”从未消失——它藏在香港骑楼柱础里,是廖承志临危决断的智慧;留在梅州古厝瓦当上,是廖安祥奔波护送的赤诚;更刻在年轻一代的追寻目光中,是跨越山海的担当传承。 此次港梅两地实践虽已落幕,但红色记忆正在发芽:丙村中学的队旗、调研笔记里的路线、分享时眼中的光,都让廖承志的统筹智慧、廖安祥的坚守精神,化作可触可感的精神坐标。实践团成员表示,将带着此次收获让红色基因扎根青春,以实际行动延续红色传承,这便是对先辈最好的告慰,对历史最真的纪念。 作者:华侨大学弘扬抗战精神,赓续红色基因——探寻抗战时期粤港大营救“生命航线”实践团 |
上一篇:我带你去看不朽的英雄丰碑,看风沙掩不住的人民脊梁,看兰考的昨天与今天,在一个人与一群人之间,照见精神..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