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18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2025年8月26日,机械电子工程工程学院好运连连实践团的志愿者们带着期待走进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进行为期三天的培训,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向游客讲述烈士们的英勇事迹,希望能将先烈们红色革命精神进行宣扬。 夏日的微风拂过雨花台的松柏,枝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那段热血沸腾的岁月。今年暑假,实践团队走进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以志愿讲解为纽带,在历史的回响中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红色精神洗礼,真切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 一、学习:让文物开口,让历史“活”在当下 雨花台倒影池北端的大型花岗石照壁,用汉、蒙、维、壮、藏五种民族文字刻着《国际歌》,以此表达无数优秀中华儿女为民族独立和人类理想献出生命、谱写英雄乐章的内涵。那多种民族文字书写的歌词,是英烈们跨越国界的信仰共鸣。在碑墙前,团队成员们感受到了革命者共同的理想与追求。 为了让讲解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具备情感的感染力,团队成员系统研读了《雨花台烈士传》,并向馆内研究员详细请教了邓演达、顾衡等烈士的生平事迹。在研究员带领下,我们逐一参观了馆内陈列,深入了解烈士们的英勇风采和感人故事。 在“晓庄十烈士”展区,那一排平均年龄不足20岁的年轻面容,成为团队成员讲解中最动人的部分。“年纪最小的石俊牺牲时仅16岁,他们用青春诠释了‘信仰’二字的千钧重量。”每当我们讲述到这里,观众的目光总会在展柜前久久停留。而在“风华少年 青春壮歌”展区,顾衡烈士使用过的手枪、李耘生留下的家书等珍贵文物,通过讲解者的生动叙述,成为了英烈们“为理想献身”的最佳见证。 二、讲解:从“备稿者”到“传声人”,在互动中触摸历史温度 初到纪念馆时,手中的讲解稿还只是冰冷的文字,脑海中的历史也仅仅是平面的时间线,通过“沉浸式备课”,实践团队对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进行了深入挖掘——从恽代英在狱中写下的《狱中诗》手稿,到卢志英烈士传递情报时使用过的怀表,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仔细斟酌。 讲解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要站在听众的角度,用他们能够理解的语言搭建与历史沟通的桥梁。面对不同的参观群体,实践团队不断调整讲解策略:对青少年,以“烈士的青春选择”引发共鸣;对老年游客,用“时代记忆对照”唤醒共同情感;对高校学子,则着重探讨“理想与担当”的当代价值。 三、感悟:于传承中成长,让青春锚定信仰航向 团队成员们站在“信仰的力量”主题展区,仰望那几个立体的红色大字时,突然深刻理解了英烈们“为主义牺牲”的执着与坚定。烈士们通过这座纪念馆,给来来往往的参观者留下不同的红色印记,而其作为后来者,站在历史的肩膀上回望他们的奋斗历程,心中涌起无限感动与敬仰。 短暂的志愿实践,实践团队实现了从“红色历史的学习者”到“英烈精神传播者”的转变。在学校课堂上学习的“烈士精神”是抽象的理论概念;而在纪念馆里,当指尖轻触烈士们使用过的旧物,当观众因团队成员的讲解而热泪盈眶,我们才真正体会到:烈士精神不是教科书上的名词,而是“为理想不怕牺牲”的勇气,是“为人民谋求幸福”的初心,是穿越时空仍然熠熠生辉的精神力量。 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是红色文化的“学习者”,更应该是“践行者”和“传播者”。在志愿讲解中,实践团队用青春的声音让英烈故事传播得更远;在调研实践中,团队成员用专业能力为红色文化传承贡献力量——这正是“三下乡”实践的意义所在:让学生走出象牙塔,在服务社会中增长才干,在传承精神中坚定信仰。 这个夏天,雨花台的松柏见证了实践团队的成长,烈士的精神指引了成员们前进的方向。未来,成员们将把这次实践的收获带回校园,将纪念馆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分享给更多同学,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成员们更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以英烈为榜样,将“坚守理想、勇于担当”的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用青春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报国篇章。 |
上一篇:畲乡烽火录:蓝阿嫩父子口述史中的红色基因传承——厦门医学院实践队聆听畲族英雄蓝阿嫩抗战事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