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24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湖笔小传人队 - 小 + 大
笔墨传薪火,青春振乡村 ——“湖笔小传人”的传承匠心之旅 当晨光穿透 善琏镇的青瓦白墙 毫末书院的湖笔小传人队 循着湖笔与墨香的指引 踏上了一场 传承千年匠心的奇妙之旅。 …… 01 湖笔文化馆:墨香前路之探索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系统了解了湖笔的发展历程。 从宋代制笔的油灯微光,到“九蒸九煮”的山羊毛处理、“日晒夜露”的竹管加工,每一道工序背后都是匠人与时光的约定。 图文展板详细展示了选材的严苛和工序的精妙,让我们对“文房四宝”之首的厚重底蕴有了直观认识。 02 湖笔工坊:毫尖岁月之坚守 在平乐村里,一家韩国老板经营的湖笔工坊让我们眼前一亮。 从业十余年的李阿姨边整理笔毛边感叹:“当年父母说‘手艺傍身饿不着’,我就跟着老师傅学做笔。现在的年轻人嫌苦,可光是学水盆这道工序,我就在水边练了整整三年。” 她手中的笔杆轻轻划过掌心,仿佛在抚摸时光的纹路。 这些坚守者的故事,让我们触摸到传统技艺传承的温度与困境。 03 善琏湖笔厂:匠心根基之传承 当我们走进工作间时,央视《非遗里的中国》栏目组正在记录王晓华老师的制笔日常。在央视镜头的跟随下,王老师捏起一支半成品笔头示范,三两下就将杂乱的毛束整理得根根分明,手法娴熟。 “来得正好,”王老师笑着向我们招手,“今天就带孩子们体验水盆工序,这可是决定笔头的关键工序。” 摄像机特写着我们颤抖的指尖与老师覆在上方的手——她的指腹轻轻压住笔毛根部,“感觉到了吗?好的笔毛要有‘弹性’,就像琴弦一样绷得住。” “您觉得现在传承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她望向窗外晾晒的竹管,镜头缓缓摇过墙上悬挂的“湖笔制作工序流程图”。 “不是技艺难,是年轻人坐不住。但你看你们,你们愿意花时间听、花心思学,这就是希望。” 04 村代表座谈会:乡村新篇之振兴 在平乐村的礼堂,我们和村里的代表开展了面对面的座谈会。 “村里年轻人多吗?有没有吸引他们回来的办法?”我们率先抛出疑问。 马代表叹了口气:“实话说,年轻人不多,平时大多在外打工,就过年回来。要说吸引回来?难啊。”他语气坦诚道,“你想,要是在村里能赚到钱、有奔头,谁不愿意回来?但目前村里产业还没到那一步,所以这事儿……暂时没专门举措。” 对于平乐村的未来战略,马代表这样回答到:“镇上在推文旅和研学,平乐村肯定跟着镇上的战略走。镇上抓文化旅游、研学、青年人才,我们也这样做。” 这场对话让我们明白,平乐村的发展,既需要跟着镇上的大方向走,也得在现有资源里找突破口——而这,或许正是年轻人能出力的地方。 从文化馆的历史长河,到工坊里的人间烟火,湖笔不仅是书写工具,更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那些藏在笔尖的故事,那些守在工坊的匠人,都在呼唤着年轻一代接过传承的接力棒。 愿这墨香永续 让湖笔文化在时代的卷轴上 继续书写 属于中华文明的壮丽篇章 ...... 院校:浙江树人学院毫末书院 团队名称:湖笔小传人队 项目名称:一笔汇千纹,五育助乡魂:平乐村 “5E+s” 模式研学旅行与课程线路设计 项目地点:浙江省湖州市平乐村 |
上一篇:青春踏歌入畲乡,非遗薪火共传扬——浙江开放大学学子赴建德探寻畲族文化根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