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28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齐鲁之邦,匠心流淌,淄博的泥土里,藏着陶瓷千年不熄的窑火记忆;博山的光影中,凝聚着琉璃百转千回的剔透风华。近日,“陶光琉韵,文脉不息”文化传承团整装出发,奔赴这座被“陶”与“琉”浸润的城市,开启了一场探寻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深度之旅。 从淄博琉璃的剔透玲珑到现代工艺的创新突破,“陶”与“琉”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座城市文脉流淌的鲜活注解。此次实践,团队深入工坊、走访匠人、探寻展馆,在亲手触摸陶土的温润、凝视琉璃的流光中,解码非遗技艺的传承密码,探寻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化路径,让青春的脚步与千年文脉同频共振。 “陶光琉韵·文脉不息”传承团首站走进了淄博泰山瓷业有限公司,大厅中央牌匾上“泰山瓷业 当代国窑”八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在这里精美的陶瓷展品琳琅满目。从细腻温润的餐具套组,到造型别致的艺术花瓶,每一件作品都尽显淄博陶瓷的精湛工艺。团队成员仔细聆听着孙娇老师的讲解,了解陶瓷从泥料成型到烧制出窑的复杂流程,真切的感受到了来自传统技艺的温度 。 在与企业张经理的交流中,团队成员围站一旁认真聆听。张经理提到:“现在陶瓷非遗传承越来越艰难了,专业工人找不到,大学生不愿意来。”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在场每个人,也让文化传承团更加坚定了初心与使命——大家意识到,工作不仅要聚焦匠人讲述的制瓷故事,更要关注这份文化背后的传承与坚守。 随后,在展厅内,成员们跟随孙娇老师的讲解,细细品味陶瓷的釉色与纹理之美。从实用器皿到艺术瓷品,大家深切体会到淄博陶瓷“薄如纸、亮如镜、声如磬”的独特魅力。 观摩过精美的艺术品后,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开始尝试拉坯。大家亲身体会到“泥随手动、力透泥层”的微妙平衡——这一过程看似简单,上手后才发觉并非易事。当机器转动时,既需要将陶土固定在转盘上,又要用手掌和指尖同时塑形,对力道有着极高的要求。 从“出窑万彩”的窑变传奇,到琉璃吹制、陶瓷施釉等技艺的千年传承,成员们在实践中不断解码其中的奥秘。而在与非遗传承人交流、注视匠人身影的过程中,大家看到了“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这也让团队成员对工匠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接下来,文化传承团踏入西冶琉璃工坊,炉火熊熊,琉璃匠人正专注创作。炽热火焰中,琉璃条几经弯折、塑形,幻化成绚丽造型。同学们近距离观察,惊叹于匠人化平凡为神奇的技艺,了解琉璃配料、烧制、吹制、风干等工序,深知每一件琉璃作品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 ,近距离的观察,在高温的锻烧和匠人的手工塑形的复杂程序之后,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呈现在了我们眼前。 在进入金祥琉璃博物馆的调研中,实践团成员以青春之眼洞察非遗价值,用脚步丈量文化传承之路,工作人员带领我们参观时说到:“关于琉璃色料的烧制,业内的匠人都表示有十缸九不成的说法”,一旦开工之后,料炉必须一刻也不能停止的燃烧,室温高达50℃,在炉内烧制的温度需保持1400℃,在烧制色料的过程中,匠人们需要不间断的记录细节、采集传承人口述史。通过此次交流学习,不仅提升了团队对淄博陶瓷、琉璃非遗的认知,也更加坚定了我们传承推广传统非遗文化的决心 。 踏入金祥琉璃博物馆作品琉璃展区,仿佛步入艺术的秘境。琉璃生肖兽首,以墨色琉璃塑灵动轮廓,在一组透明球的作品当中,蜷缩着的是生命溯源,恰似时光封存的文化密码;白瓷瓶工艺品,瓶身洁白莹润,以墨彩绘制山水图景,兼具瓷器的素净与水墨的雅致,营造出古朴清幽意境,将传统绘画与制瓷工艺融合,尽显中式美学韵味 ,丝绸琉璃骆驼群塑,棕褐琉璃摹绘驼峰纹理,驼身驮载的彩瓶,重现丝绸之路中驼铃的文化交融。这些作品,是匠人们以火为笔、以料为墨书写的艺术长卷,让文化传承团的团队成员沉浸式感知到了陶琉非遗所带来的视觉震撼。 在调研中,“陶光琉韵·文脉不息”文化传承团走入了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为此搭建起非遗传承的青春桥梁。在博物馆中,团队成员们化身志愿讲解员,用更年轻化的表达为游客讲述陶琉故事,让古老非遗与现代观众共鸣;当成员们用镜头记录匠人专注的眼神、用文字梳理技艺传承脉络,非遗传承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青春可触摸、可参与的文化实践。 从感知陶琉艺术的视觉震撼,到解码匠造技艺的文化肌理,再到以青春赋能传承创新,“陶光琉韵·文脉不息”文化传承团的非遗之行,是一场青春与非遗的深度对话。未来,团队将继续以青春为舟,载着陶琉文脉的星辉,驶向更广阔的传承海洋,让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彩,让文化根脉因青春力量永续传承 。 “陶光琉韵,文脉不息”,青年大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传承使命。最后一缕窑火的余晖落在淄博的街巷,“陶光琉韵,文脉不息”文化传承团,从陶瓷工坊里旋转的拉坯轮盘,到琉璃炉前闪烁的熔融光点;从老匠人布满老茧的指尖,到年轻传承人眼中的创新光芒,“陶光琉韵”的守护与传播开始启程,用我们的力量,让更多人看见齐鲁大地陶瓷琉璃里的千年智慧,这份“不息”的力量,定会在时光里愈发璀璨! |
上一篇:“牛”转新机助振兴,智慧防疫践初心——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农牧科技学院同心县暑期“三下乡”实践纪实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