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14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绿育共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 - 小 + 大
7月5日至7月12日,为响应党对青少年践行“孝亲敬老”精神及“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号召,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绿育共生”三下乡团队来到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夏铎铺镇凤桥社区,开展“零碳Π能·助力乡村”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寻访老人、企业调研、实地考察、公益课堂等方式,播种环保理念,推动乡村低碳转型,构建大学生与乡村双向赋能的绿色发展新模式。 银龄友伴·时光情长 7 月 5日,实践团首站走进凤桥社区高龄老人家中,用陪伴与关怀书写 “敬老篇章”。队员们围坐在老人身边,握着布满皱纹的手,静静聆听岁月故事:86岁王奶奶跟成员们分享着少女时代求学的艰难,但物质的匮乏却从未冷却她对知识的炽热,“你们都是好孩子啊,现在时代好起来了,你们要乘着时代的东风不断前行,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她将热切的目光投向每一位成员。除了倾听,队员们还为老人送上米、油等生活物资。“见到你们就像见到了我自己的孩子”,96岁高龄的洪奶奶拉着队员的手不舍松开。 (洪奶奶分别时紧紧握着队员梁大可的手不肯放开 杨佳怡 供图) 这场跨越代际的对话,不仅为老人送去物质关怀,更用青春陪伴驱散了孤独。实践团以实际行动弘扬敬老美德,勇担社会责任,展现出青春的风采与担当,为三下乡活动书写了温暖开篇。 零碳启蒙·生态绮梦 沩水河畔的 “水质侦探” 7 月 6 日清晨,实践团前往宁乡市沩水河开展水质检测与河岸治理行动。沿河岸行进一公里勘察发现,河面整体较为清洁,河道沿岸漂浮着少量泡沫、枯枝等污染物,尤其化龙溪排水口处,漂浮物明显增多,堆积现象比较严重,成为该河段一个突出的污染点。 为获取代表性水样,队员们就地取材:用柳条作绳、将矿泉水瓶改造成取样器,DIY 出简易取水装置。在上下游及污染点分别采集水样后,立即标记封装,送往专业检测中心进行 pH 值、溶解氧、氨氮含量等指标分析,为河道治理提供数据支撑。“每一瓶水样都装着母亲河的‘健康密码’”,队长蒋同学说。 (实践团正在DIY取样装置 杨佳怡 供图) 社区课堂里的 “绿色种子” 聚焦“绿色能源”与“零碳生活”理念,实践团与7月7日在梅家田社区服务中心面向社区儿童开展了系列环保主题公益活动。孩子们认真听讲,踊跃参与互动问答环节,并亲自动手制作了简易太阳能发电装置,共同完成画作——心目中的绿色生活,在实践中加深了对绿色能源的理解。7月9日,活动继续深化,实践团围绕“垃圾分类”和“塑料降解”进行了主题宣讲。孩子们在队员的带领下,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游戏,并通过动手制作塑料艺术品,将“变废为宝”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课后孩子们还争抢着要将材料带回家继续制作。这一系列活动通过 “理论 + 实践” 模式,将零碳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中。 (队员蒋环聪正在给同学们讲解绿色能源 杨佳怡 供图) (同学手中拿着刚刚制作完成的太阳能小电灯 杨佳怡 供图) (队员王诗妍正在开展垃圾分类课堂 杨佳怡 供图) 乡村能源中的“零碳路径” 7 月 10 日,团队专访香山新村谭书记,聚焦乡村能源现状与低碳发展路径。书记介绍,社区通过 “节能宣传 + 入户指导” 推动绿色生活:倡导使用节能家电、合理设置空调温度;定期开展用电、煤气安全检查,筑牢安全防线。 (实践团专访香山新村谭书记 杨佳怡 供图) 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书记坦言仍存挑战:此前试点的光伏项目因效益未达预期暂未推广,目前垃圾焚烧发电是村内主要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希望能有专业力量指导我们优化能源结构”,书记的期待让队员们深感责任在肩。 农耕智趣·科技兴农 7月5日至11日,团队深入三周农牧有限公司 “共享菜园”,开启 “科技助农” 实践。实践团首先就菜园管理模式、经营理念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采访了负责人周阿姨,周阿姨介绍,菜园采用 “认养制” 模式,让需照顾老人的村民通过劳作获得收入,同时坚持 “当季种植、有机培育”:用禽畜粪便作肥,菜叶残渣回哺禽畜,整个产业形成一条循环生态链。 (实践团种植万寿菊植株 杨佳怡 供图) (实践团种植薄荷植株 杨佳怡 供图) 调研中发现,病虫害防治是有机种植的最大难题。队员们结合自身相关专业,提出 “生物防治方案”:在辣椒、茄子田旁栽种万寿菊、薄荷等驱虫植物,并设置粘虫板进行对照实验。两天后回访观察,数据显示粘虫板捕获的害虫数量已出现减少趋势。 从银龄关怀到生态保护,从课堂启蒙到田间实践,中南大学 “绿育共生” 实践团用 7 天的行动,将 “零碳” 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队员们表示,此次三下乡不仅是知识服务乡村的尝试,更让青年学子在基层课堂中读懂了乡村振兴的深意。未来,团队将持续跟踪实践成果,用青春力量为乡村绿色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中南大学能源与工程学院“绿育共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 |
上一篇:深耕一线探食安,科技赋能新农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