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03 点击: 次 来源:多彩青年网 作者:梨梨原上果实践队 - 小 + 大
近日烟台大学梨梨原上果实践队赴“中国鸭梨之乡”山东阳信开展主题实践活动。队员们以鸭梨文化为纽带,穿梭于水落坡博物馆、水韵古街博物馆的历史遗存间,溯源民俗传承脉络;驻足阳信工人文化宫体育馆,向青少年播撒文化种子,用青春行动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阳信路径,为新时代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博物馆里探文脉:解码民俗基因与振兴密码 阳信水落坡镇作为知名民俗文化聚集地,两处特色博物馆犹如立体的“文化史书”,承载着当地千年农耕文明记忆与产业发展智慧。实践队实地参观调研了水落坡镇民俗文化博物馆与水韵古街博物馆,以深入了解当地鸭梨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发展脉络。 实践队首先来到水落坡镇民俗文化博物馆。进入传统农具展区,犁、耙、耧等传统农具有序陈列,见证了阳信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艰辛历程。队员们仔细观摩,认真记录鸭梨种植的历史沿革。铁匠铺所展现的坚韧不拔、精益求精的“打铁精神”,如今已融入阳信鸭梨种植、果品深加工等产业环节,成为从业者追求品质的精神底色。隔壁木匠铺内的榫卯结构展品让实践队明白,当地匠人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同时,创新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打造的仿古家具畅销全国。这种“守正创新”的发展思路,也为阳信鸭梨产业从单一种植向文创、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图为实践队成员参观水落坡民俗文化博物馆 顾士柱供图 若说水落坡镇民俗文化博物馆是“民俗生活的活化石”,水韵古街博物馆则是“文化赋能振兴的透视窗”。午后阳光洒满青石板路,队员们步入仿古建筑“树德堂”,“树德”二字源自《周易》中“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一句。这既承载着阳信人立身处世的道德准则,也深刻影响着当地产业发展。 图为实践队成员参观树德堂 顾士柱供图 馆内“商道正名”展区极具思想深度。清代米斗与“无商不尖”错字楹联形成鲜明对比,直观呈现中华商业文明“诚信为本”的核心要义。队员们深刻感悟到,阳信产业振兴的每一步,都深深扎根于文化沃土。如今,当地古典家具产业年销售额突破60亿元,带动3万余人实现就业;鸭梨产业依托电商平台与冷链物流体系,将“中国鸭梨之乡”品牌影响力辐射全国;肉牛产业构建起“养殖—屠宰—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年屠宰能力达120万头,带动12万群众增收致富。这些亮眼成果的背后,正是“诚信经营”、“守正创新”等文化基因与现代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体育馆畔播新苗:让鸭梨文化浸润青少年心灵 此次活动实践队走进阳信县工人文化宫体育馆,开展“我心目中的梨乡”文化活动,引导当地儿童深化家乡认同,厚植生态保护理念。 活动现场,实践队队员以互动问答破冰,围绕阳信“中国鸭梨之乡”的地域特色,借助PPT演示通俗地向小朋友们讲解县域生态现状——从万亩梨园的产业价值,到废弃物循环利用、树木养护等环保实践,结合“梨渣制肥”“旧物改造”等生活化案例,让生态保护知识具象化、可感知。 图为实践队成员讲解鸭梨文化 顾士柱供图 来到核心创作环节,队员们引导小朋友们以“我心目中的梨乡”为主题展开创作。过程中,队员们协助小朋友们进行画面构图与色彩搭配,鼓励他们融入对家乡的想象。孩子们通过画笔呈现梨园春景、清澈河流等元素,将对梨乡的热爱与生态愿景转化为鲜活画作,既深化了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也筑牢了生态保护的思想根基。 此次活动以美育为纽带,搭建起文化传承与生态教育的桥梁,为阳信鸭梨文化的代际传递与乡村生态可持续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青春聚力助振兴:以文化之笔绘就乡村新图景 此次阳信实践之行,烟台大学梨梨原上果实践队不仅见证了民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强大赋能作用,更以实际行动搭建起文化传承与青春实践的桥梁。从博物馆内触摸历史脉络,到体育馆畔播撒文化种子,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绝非简单的产业规模扩张,而是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向奔赴”,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的协同推进。未来,烟台大学梨梨原上果实践队将持续关注阳信鸭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进程,通过开展文化调研、品牌推广、科普宣讲等更多实践活动,让阳信的文化故事传得更广、乡村魅力彰显得更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书写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贡献高校力量。(供稿:梨梨原上果实践队) |